唱高音的注意事項完全指南:不要張大嘴、保持喉結下拉和氣息穩定 - 學唱歌的核心技巧
- morrisyiu5
- 3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許多初學者在學唱歌時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:唱高音時總是不穩定、容易破音或聲音虛弱。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往往不是聲帶有問題,而是使用了不正確的唱歌方法。其中最常見的三個錯誤就是:張大嘴唱高音、喉結上提、氣息不穩定。
如果你也為這些問題感到困擾,不用擔心。本文將深入探討唱高音的正確方法,從口腔姿勢、喉結位置、氣息控制三個核心方面,為你提供完整的學唱歌指南。通過理解這些技巧的原理並持之以恆地練習,你一定能唱出清亮、穩定、有穿透力的高音。
第一部分:唱高音為什麼不要張大嘴
常見的錯誤觀念
在學唱歌的過程中,許多初學者都聽過一個說法:「唱高音要張大嘴,這樣聲音才能出來」。這個觀念看似合理,但實際上完全違背了科學的發聲原理。如果你想真正掌握唱高音的技巧,首先需要糾正這個根本性的錯誤。
為什麼會有這個誤解呢?
原因很簡單:當我們大聲叫喊或尖叫時,確實會張大嘴。許多初學者看到這個現象,就錯誤地認為唱高音也應該這樣做。但這恰恰忽視了一個關鍵差異——尖叫是無意識的發聲,而唱歌是有控制的發聲。兩者的發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。
張大嘴唱高音的危害
如果在唱高音時張大嘴,將會導致以下一系列問題:
1. 失去聲音位置
在學唱歌時,「聲音位置」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。當你張大嘴時,原本應該在面罩共鳴區(鼻腔、眉心、頭頂區域)的聲音會突然散開,音色變得尖細無力。
想像一下,水從噴頭流出時,如果開口小,水流會集中成一股;但如果開口很大,水會分散。唱高音的原理也是如此。只有當口腔開口恰當時,氣流才能集中,聲音的位置才能清晰。
2. 喉嚨過度緊張
張大嘴的過程中,你的喉嚨、舌根、下顎都會不自覺地用力。這導致整個喉部區域變得緊張,形成一種「卡住」的感覺。長期這樣唱歌,不僅會感到疲勞,還可能對聲帶造成損傷。
3. 音準不穩
喉部緊張會直接影響聲帶的細微調整能力。這意味著你很難精確控制音高,導致唱歌時出現破音、掉音或跑調的現象。
4. 音色發生改變
當你張大嘴時,口腔內的共鳴空間雖然變大了,但聲音卻失去了聚焦感。結果是高音聽起來不但不夠明亮,反而顯得尖銳刺耳,完全失去了高音應有的飽滿感。
正確的口腔姿勢
那麼,唱高音時嘴巴應該如何開口呢?答案出乎許多人的意料:嘴巴開口應該相對較小。
具體來說,正確的唱高音口腔姿勢應該是:
微笑狀的嘴角:想象你正在淡淡地微笑,嘴角自然上揚。這個微笑的感覺能幫助你的聲音自動進入較高的位置。
嘴巴開口:開口大約為食指能插進去的寬度,絕對不是豎橢圓形的大開口。這個開口大小恰好能讓氣流流通,同時保持聲音的集中度。
舌頭放平:舌尖輕輕抵著下牙齒內側,舌身盡量平放於口腔底部。這樣做能讓口腔內部空間最大化,同時不會阻礙氣流。
喉嚨打開:打開喉嚨不是指嘴巴要張大,而是指喉腔內部要有開放感。最簡單的方式是:用打哈欠的感覺去唱歌。當你打哈欠時,喉嚨自然地打開了,同時嘴巴的開口反而很適中。
實踐技巧:牙關張開法
在學唱歌時,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技巧叫做「牙關張開法」。這個方法能幫助你快速找到正確的口腔感受:
將舌頭放平,輕輕地「咬著」每個字
主要的開口在牙關位置(後牙處),而不是嘴唇
通過這種方式,你能做到「裡面打開,嘴巴不開」的狀態
這個技巧的妙處在於,它能幫助你:
保持口腔的共鳴空間
清晰地咬字
防止喉嚨用力
讓高音聽起來圓潤而不是尖細
第二部分:喉結下拉的重要性
喉結在唱歌中的角色
在學唱歌的基礎教學中,喉結的位置往往被忽視。但實際上,喉結位置是決定高音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喉結(又稱甲狀軟骨)是喉部最突出的部分,它的上下位置直接影響聲道的形狀和共鳴空間。當喉結位置改變時,會產生截然不同的音色效果。
喉結上提的危害
許多初學者在唱高音時會不自覺地提起喉結,這是一個極常見的錯誤。當喉結上提時:
1. 聲道變短
喉結上提會導致聲道整體上移,有效的共鳴空間減少。這使得聲音失去應有的深度和厚度,聽起來變得輕飄飄、沒有支撐感。
2. 音色變尖細
喉結上提配合張大嘴,音色變得尖銳刺耳。這是許多初學者唱高音時最常遭遇的問題——唱出來的高音聽起來很尖,完全不是那種美妙的、富有穿透力的高音。
3. 聲帶受力不均勻
當喉結位置不正確時,聲帶的拉伸會變得不均勻,導致發聲時出現卡頓、破音或音準不穩的現象。




留言